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供稿,星期三,2015年12月9日 – 10:12
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12月9日讯——带有“中国制造”原产地标识的产品远销世界各地,这个通称对于消费者来说已然不可或缺。
自从向外界敞开大门以来,中国已然转变成为世界工厂,为世界提供廉价工业制成品,服务于各界人士。
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的中国工厂提供的产品价格低廉。然而,人们会惊奇地发现,中国仍然创新滞后,并在努力摆脱其山寨形象。
中国人充分认识到,与西方相比他们创新滞后,可如果他们要继续进步,就必须振作起来。
中国人缺乏创新文化吗?
尽管多年来,中国在社会和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可有一个问题尚待解决:为什么创新文化没能成为中国民族的一部分呢?
也许一位名叫可馨的中国女士可以解释一下中国为什么在创新上落后。
27岁的可馨曾说:“从小,我们就被要求去记东西,而不是表达感情”。
“面临全球性挑战,我们需要年轻一代勇于创新,并成为自由思想者。世界正在迅速改变。如果我们不去创造和创新,无论发展的有多快,我们仍然会坐失良机,”她说。
另一位26岁的中国女士王雅娴认为,创新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如今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买到印着“中国制造”标签的东西。可我们真正拿手的无非是一些低技术含量的简单商品,比如衣服、鞋子、日用品等。
“这些商品价格低廉,对中国的财政收入并没多大贡献,”她说。
她指出,像美国和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拥有高科技,能够生产iPhone手机,汽车或数码相机,这些产品能通过技术和专利赚取90%的财政收入,而中国企业制造的产品只能赚取不到10%的财政收入。
“因此,中国不应该是制造工厂,而应该是创新工场,我们不应该过多的依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她补充说。
中国创新转型的三个阶段
我认为中国的创新要经历三个阶段:由模仿转变为适应需求;由潮流的追随者转变为世界潮流的引领者;由寻求资源转变为寻求新知识。
由模仿转变为适应需求,中国企业确实表现不错。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的制造商如何去模仿别人的想法,并生产出家电,提供互联网软件服务,生产太阳能电池板等。
然而,过渡到第二阶段,成为世界潮流的引领者被视为具有挑战性。
五年计划,创新出价
众合联盟私人有限公司是马来西亚的一家商业咨询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认为中国应通过创新为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贡献两到三个百分点。在其主管陈仁崇看来,创新是开拓进取的要求,中国尤其要通过数字化和加强互联网互联互通来继续改造制造业和服务业。
“附加生产率的提高将会来自于基础科学、工程创新和改进公司的业务进展情况,因为它们采用现代经营方式,”他补充说。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的五年经济计划着眼于技术突破和创新,并将其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关键目标。
创新包括的项目涉及航空发动机,深空和深海探测,脑科学,健康科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甚至是量子态隐形传输。
这个大胆和积极的行动证明了中国努力成为一个创新国家,而不是复制现有技术和理念的坚定决心。
这将是中国的第三个创新阶段,寻求资源到寻求新知识。
—BERNAMA


